辅导员发展中心
 
把传统文化教育带到学生身边 ——江轶老师谈省级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研究体会
2017-05-05 00:00  

江轶,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我校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党总支书记,主要讲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史专题、近代重大历史事件解读等课程。江轶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工作,对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与教育问题颇有研究。

关注之点 研究之向

江轶老师的教育背景让我们有些意外:本科专业是管理学,研究生专业则是中国近现代史。对于这一转变,江轶老师笑了笑,解释道:“是我自幼的兴趣吧!小学时候我就经常翻阅父母的书柜。有一次,看到一本我母亲的《世界历史》教材,我边翻字典边看书,居然读完了全书。通过那本书我第一次知道了尼罗河、金字塔,知道了法老,大流士一世……由此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大学毕业后,他先后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攻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分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作为历史学教师,为何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以此作为研究方向,江轶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首先,民族传统文化一直是他关注的领域。对史学工作者而言,文化与历史始终是一体的,这种关注是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人文情怀的自然反应,是人文思维的自觉延伸。

再者,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让他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份观察和思考。他认为,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西方文化的消极因素对当今大学生的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他希望在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渠道之外,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来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三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最后,这也是长期思考、研究和实践的总结。江轶老师从事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有六七年了,主持过数个相关省级课题,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学校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也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理论到实践

如何做好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教育工作,江轶老师希望逐步从由理论研究转为实践。因此,对于他正着手的省级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工程,他更注重实效性,创新性和长期性。

对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江轶老师提出了一系列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法,如经典的民族音乐赏析、传统服饰展示、举办传统节日活动、组建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会等,他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一一实践这些项目。

同时,江轶老师还提到运用现代媒体平台,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如建立民族文化活动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让更多同学体验民族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未来与期待

有一种比较悲观的观点认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兴趣,江轶老师并不这样认为。他告诉记者,通过他开设的“中国史专题”课程的效果来看,同学们不但在上课的时候能跟得上教学思路,而且他们敢于思辨,能够提出一些有见解的看法。这也让他感受到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热爱之情。但他同时也认为,要通过课外实践,将同学们吸引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去,要形成引领机制和规模效应,并在实践中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手段和实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江轶老师引用这句话时的表情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他充满微笑的神情,透过厚重镜片反射出自信眼神。(学通社 邹敏)

关闭窗口